杨森林曹雄联手打造《黄河宁夏历史文化探源》第一章(22)

三、黄河得名的由来

(一)古人对黄河的认识

古代的黄河,河面宽阔,水量充沛,水流清澈。由于战争和上游林木植被的破坏,到了西汉,河水由清澈明丽变得浑浊,泥沙含量增多,便被人称作“浊河”或色泽相近而更形象的“黄河”,但未被普遍认可。汉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》《公无渡河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!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?”全篇之“河”就是黄河,但也只称作“河”。

在历史时期用不同名称对黄河的记载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地理状况。《尚书·禹贡》载:“黑水,西河惟雍州。”文中“西河”是指黄河流经我国西部地区,后来专指晋陕大峡谷的河西地区。《水经注》卷二载:“河至金城县,谓之金城河,随地为名也。”金城县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,汉代置金城县,黄河流经于此,称为“金城河”。 卷二又载:“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西。”郦道元注:“河水于此,有上河之名也。”“眴卷县”即今宁夏中宁县。《水经》卷三载:“河水之北,屈而为南河出焉。……河水又屈而东流,为北河。”是说黄河流入阴山南麓,分为两支,称为“南河”和“北河”。

《汉书·西域传上》中记载:“蒲昌海,一名盐泽池也。……其水亭居,冬夏不增减,皆认为潜行地下,南出于积石,为中国河云。”这说明黄河出积石山,进入今甘肃省,称“中国河”。《明史·河渠志一》记载:“(黄河)洪武二十四年改流,从汴梁北五里许,由凤阳入淮者为大黄河,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为小黄河。”这是说,明朝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黄河改道,一支由安徽凤阳进入淮河,另一支流向徐州,分别称为“大黄河”和“小黄河”。但这已是唐宋后黄河名称确定之后。

另一些古称则反映了黄河的水系构成及其规模——远古时期,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,统称“九河”。《尚书·禹贡》载:“九河即道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九河既道。”严师古曰:“九河,河水分为九,各从其道。”这九河分别是:徒骇河、太史河、马颊河、覆脯河、胡苏河、简河、挈河、钩盘河和鬲津河。“九河”合而为一,名为“逆河”。《尚书·禹贡》又载:“北播为九河,同为逆河,入于海。”《史记》卷二“正义”曰:“同合为一大河,名逆河,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。”黄河因水面辽阔、雄伟壮观,被称为“大河”、“洪水”和“洪河”。《水经注》卷四引《淮南子》:“河出孟门之上,大溢逆流,无有丘陵高阜,灭之,名曰‘洪水’。”徐干《齐都赋》:“川渎则洪河洋洋,发源昆仑,九流分逝,北朝沧渊。”“洪水”、“洪河”皆是对黄河宏大的描述。

了解黄河名称变化及黄河自身的发展不难发现:黄河的发展史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史密切相关。因而,利用黄河、治理黄河必须从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去考虑,兴利除弊,激浊扬清。从黄河的这些历史名称上看,古人们对黄河是比较了解的,对黄河存在的环境恶化、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,也是早有认识的。

(二)黄河名称及由来

春秋以前,并无“黄河”这一名称,说明黄河并非天然是黄色,而是因其流域植被被不断破坏所致。文献记载此前的黄河,多以“河”或“河水”名之。古文献《山海经》中记载:“夸父与日逐走,人日;渴,欲得饮,饮于河、渭,河、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,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”《山海经·山经》中:“积石之山,其下有石门,河水冒以西流。”这些文献中所说的“河”、“河水”均是指现在的黄河。

黄河泥沙含量增加,且导致河水逐渐变黄,大概始于春秋时期及其后期。成书于春秋末年的《左传》中就有“俟河水之清,人寿几何”的慨叹。后渐有“浊河”、“黄河”的记载,这最早见于汉朝的文献中,《史记·高祖本记》中记载:“夫齐,东有琅琊、即墨之饶,南有泰山之固,西有浊河之限,北有渤海之利。”文中的“浊河”指的就是黄河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中更有“河水重浊,号为一石水而夕六斗泥”的说法。

西晋文学家公绥《大河赋》:“览百川之宏状,莫尚美于黄河”,始用了黄河之名。北朝乐府《木兰辞》:“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”可见,西晋到南北朝,大河通用名“黄河”为人认可,开始见于诗章。到唐朝变为专有名词。所以,李白《将进酒》高歌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乐府《北风行》:“黄河捧土尚可塞,北风雨雪恨难裁!”王之涣《凉州曲》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”

到了宋代,“黄河”这一名称就被普遍地使用起来,这反映了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后,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已相当严重了。如《宋史》中记载:“黄、汴、清、御”,这里把黄河简称为“黄”。在北宋的小说集《太平广记》中载:“禹凿山断门一里余,黄河自中流下,两岸不通车马。”这反映了自宋朝以后,“黄河”之称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。这也足以证明,自宋朝历经边患以后,大量边远人口涌入内地和中原,加上战争频繁,黄河上游的树木被大量砍伐,水土保持极差,生态环境破坏严重,河水含沙量大增,“黄”字足以代之,黄河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“黄河”了。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的患病,给黄土高原地区和中原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
(三)关于黄河的记载与探索

黄河的有些名称反映了黄河的发源地及其流经地域的风貌,如上文所引《山海经》及《尚书·禹贡》的有关内容都含糊地指出黄河起源于“积石”这个地方。《说文解字·水部》记载:“河,河水,出敦煌塞外昆仑,发源注海。”

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·河水注》中写道:“(积石)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。”隋朝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设置河源郡,治所赤水城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东南的黄河西岸。唐朝把积石山分为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。元朝世祖忽必烈曾亲自派人考察河源。到清朝时开始认识到黄河的河源共有三条之多,其中卡日曲为正源。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了对黄河的综合考察,肯定了黄河的正源为卡日曲。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人们对“黄河之水从哪里来”这个问题的探索结果是不同的,这是一个不断地接近真理又永远不能穷尽真理的过程。事实上,就是今天的地理学界,黄河的真正源头在哪里,仍在争论之中。有些王朝对黄河河源的问题毫无建树,这是与该王朝的疆域密切相关的,如宋朝一直无暇顾及西北边疆,所以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此问题的记载。

了解黄河名称变化及黄河自身的发展,不难发现:

第一,黄河的发展史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史密切相关——曾经温暖湿润、植被繁茂,水土流失情况并不严重的大河,从战国时代开始,由于兵燹和过量垦殖,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越发严重,大河下泻水流日渐浑黄,代代延续而日益浑浊,河水也即被称作了“黄河”;

第二,中国的疆域也是一个逐渐开拓壮大的渐进过程,河源从积石上溯到昆仑,以至于真正的河源,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——几代人历经千年的努力结果,真正的河源才被发现和理清,但仍还未穷其源,可见这一探索工程的艰巨和不易;

第三,整个认识黄河的过程,也是利用黄河、治理黄河的过程——要想母亲河源远流长,永远泽被中华子孙,必须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的角度去管理、治理她,兴利除弊,激浊扬清。

黄河,既是一条源远流长、波澜壮阔的自然河,也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。由于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都属于温带季风区域,气候温和、水文条件优越,有利于农作物生长,所以,自从盘古开天地,中华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。从黄帝轩辕氏到神农伏羲氏,华夏的人文始祖们带领子民在这里繁衍生息,披荆斩棘,创造生活,先后经过过了夏、商、周三代以及一统天下的两汉、隋、唐、北宋(西夏)几大王朝,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。

杨森林曹雄联手打造《黄河宁夏历史文化探源》第一章(22)
  • 迪丽热巴和古力娜扎的瓜

    #头条创作挑战赛#1.新版《天龙八部》这次能顺利定档,其实得归功于因流量男星翻车了的那部剧被临时下车,当时由于空出了时间。2.张哲瀚现在有去日本发展的想法,他的某个日本好友极力地邀请他去,只是他觉得日迪丽热巴和古力娜扎的瓜

  • 万圣节面具杀手麦克尔·麦尔斯,为什么44年依然“经久不衰”?

    我们继续说麦克尔·麦尔斯。★这个家伙从来没有开口说话,总是一副“面无表情”的样子,在远远的地方杵着暗中观察,走路缓慢且毫无声音,却可以突然“瞬移”到你背后;★他可以无障碍地进入各种房子和汽车内藏匿,没万圣节面具杀手麦克尔·麦尔斯,为什么44年依然“经久不衰”?